红河哈尼梯田八个村庄村落民居修缮工程
发布时间:2015-06-16     阅读数:3956次    来源:原创
分享:

红河哈尼梯田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分布在从海拔144米的深山河谷到海拔2000米的山巅的山坡上,坡度均在15~75度之间,级数最多可达3700多级,每块梯田大者数千平方米,小则不足1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开垦和耕作历史,是一直延续使用和发展的梯田。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区及缓冲区总面积为461.04平方公里,其中遗产区面积为166.03平方公里。核心区位于元阳县,包含了红河哈尼梯田中规模最大最集中的3个水稻梯田片区,即老虎嘴、坝达、多依树片区,以及箐口村落、宗瓦司署和勐弄司署等古建筑遗存,文化景观区内82个哈尼族村寨,处处展现着生态和谐、山水秀丽、古老农耕文明保护完好,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特点。是哈尼族人民与哀牢山大自然的相融相谐、互促互补的人类创造,是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



阿勐控村



阿勐控村民居


哈尼族是一个国际性的民族,在全世界有200多万哈尼族人,其中在中国有131万,主要聚居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越南、泰国、缅甸、老挝等国家。梯田耕作是哈尼族最具代表性的生产方式。自唐代实现定居后,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特殊的地理气候,经过艰苦劳动开垦的上百万亩农业生态景观是由历史悠久并延续使用的森林、梯田、村寨、江河四素共构的人居环境体系。

红河哈尼梯田保持了滇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展现了中国富有审美价值的农耕文化,是东南亚地区梯田景观的杰出范例,也是世界农耕文化遗产中留存较好的一部分。在世界范围都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13年5月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6月22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多依树村



多依树村民居



多依树村宗瓦司


因年久失修,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区内的传统民居房屋主体结构、墙体受到严重损坏,加之受城市现代建筑的影响,原住民对现代生活方式和居住质量提高的愿望强烈,使得现代建筑不断滋生,村落风貌异化趋势较为严重,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此急需对其进行修缮,并对文物建筑周边保存环境适当进行治理。



猴子寨



猴子寨民居


受元阳县哈尼梯田管理局的委托,我所承担了该修缮工程的勘察、测绘及设计工作。此次修缮工程以哈尼梯田中八个村庄为主体进行勘察测绘,即坝达村、多依树村、猴子寨、麻栗寨、牛倮村、勐品村、阿勐控村、普高新寨。其中勐品村、阿勐控村、普高新寨为彝族传统聚落、其余均为哈尼族传统聚落。哈尼梯田中哈尼族传统民居与彝族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较为相似,均占地较小,房屋平面呈方形,空间组成由正房、耳房和前廊构成,屋顶大多是由四坡屋面的草顶与土墙土顶的“土掌房”组合而成。哈尼族传统建筑草顶部分为正房,二层,两坡或四坡屋面的草顶,脊短坡陡,外形近似蘑菇形,俗称“蘑菇房”;而彝族传统屋顶为平顶,俗称“土掌房”。土平顶部分一般是正房的前廊或耳房,单层或二层,顶层为晒台,正房、耳房往往设在不同的标高地形上。民居依地形的变化,灵活地镶嵌在不同的山坡地上,成组成群,自然有序。



麻栗寨



麻栗寨民居


八个村落距离较近,现状情况也较相似。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建筑屋顶茅草腐烂、屋面漏雨、梁柱仿有不同程度的糟朽;房屋建筑格局被后期人为改造或不当维修;村落环境受人为破坏,环境杂乱;相关基础设施缺乏、破败或设置不合理存在的安全隐患。

针对上述病害问题及村落发展状况,通过对文物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评估,根据不同的残损程度进行保养性维修和重点维修工程,作如下修缮方案:对文物建筑糟朽的梁、柱和腐烂漏雨的茅草屋顶进行剃补、加固,无法继续使用的更换;对文物建筑周边的相关环境进行整治;对后期改建、加建的与文物建筑、环境不协调的建筑进行改造。



普高新寨



普高新寨民居


2014年6月开始进行勘察、测绘及设计工作。2014年11月完成相关编制工作。2015年4月方案上报国家文物局评审获得通过。



牛倮村民居



勐品村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Copyright 2020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滇ICP备19004953号-2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578号

友情链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