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景迈古茶园三个村落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工程
发布时间:2015-06-09     阅读数:3649次    来源:原创
分享:

景迈古茶园位于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乡景迈村和芒景村村寨后山的原始森林中,整个古茶园由景迈村、芒景村下辖的景迈、竜蚌、南卓、班改、勐本、芒埂、老酒房、糯干、芒洪、翁基、上寨、下寨、翁洼、那乃等村寨茶林组成。据芒景缅寺木塔石碑上傣文记载,景迈古茶园的种植始于傣历57年(695年),距今已有1315年的历史。整个茶园分布在海拔1400~1600米的山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实际采摘面积7.3万平方米。古茶园与高大常绿阔叶林交错生长,茶树为单株乔木,株距200~400厘米,行距300~600厘米,树高200~400厘米,树径多数在10~30厘米,少数树径在30~50厘米,树态衰老,茶树上生长着“螃蟹脚”和多种寄生植物,人为砍伐或干预茶树生长痕迹明显。现存最大的古茶树有2株,1号古茶树高450厘米,基部干径50厘米,树幅630厘米,离地面55厘米处分出2枝;2号古茶树高560厘米,基部干径40厘米,树幅580厘米,离地面77厘米处分出2枝。据傣文历史记载,从元代起景迈古茶园的茶叶已是孟连土司敬献皇帝的贡品,茶叶销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景迈古茶园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栽培型古茶树数目较多、面积较大、历史较长、茶树个体年龄相对较大,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园,是普洱茶重要产地之一,被世界茶人学者誉为人类最早开发利用茶叶的“茶树自然博物馆”、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茶叶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起源地、茶叶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发展的根源和历史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


芒景上寨A型民居



芒景上寨B型民居



芒景上寨C型民内部


景迈古茶园中芒景村下辖村落均为布朗族村落,其多数民居保留了较为古老的传统建筑模式,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多为传统的干栏式建筑。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砖混结构的民居,但它的主体结构和整个外形仍保留了原有的特征。在此传统民居建筑中,民居主体与谷仓相分离,且每家每户均有与建筑连体或分离的晒茶台,它分为楼上和楼下两层,楼上供人们居住和生活。楼上部分由主房、楼梯间平台及楼梯、阳台三大部分组成。每户的主房分3—5间不等,板壁,瓦屋面,瓦采用自制方形挂瓦。主房面阔8—10米,进深12—16米,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左右。除了最里面的一间用木板或者家具作隔墙为主人卧室外,其他的则通间相连,室内非常宽敞、整洁、舒适。室内还设子女卧室、客人卧室、火塘、客厅和饭厅。儿子卧室设在进门后的左或右墙边,女儿卧室设在父母卧室外间,客人卧室则设在与正堂相对的墙角或或塘边。火塘一般设在正门进去的第一间,如果是房屋较大的则设在第二间。饭堂则设在与火塘相连的第二间宽敞的位置。楼梯间平台与主房相连,它是主房的一间耳房,是用来供客人休息或闲聊的地方,再往外又是与楼梯间平台相连的阳台。楼下则用于堆放杂物,猪、鸡、牛、马圈养,仓储粮食,纺线织布和编织竹篾器等,同时,又是安放脚碓、土磨、石磨等进行粮食加工的地方。



芒景下寨全景



芒景下寨A型民居



芒景下寨B型民居


芒景下寨C型民居


因年久失修及不当维修,景迈古茶园范围内的芒景寨村落民居建筑出现基础设施不全、建筑构件残破糟朽,民居原始特色严重缺失,周边环境风貌脏乱差现象严重及生产性设施外观及样式影响民居建筑整体美观及协调性等问题。受普洱市文化局的委托,我所承担了芒景寨村落民居修缮工程的勘察、测绘及设计工作,修缮工程以芒景村下辖的芒洪村、芒景上寨、芒景下寨的传统民居为修缮主体,三个村落共计425栋建筑,保护现状总结归纳如下:

芒洪村现状民居建筑共有207栋,其中传统风貌保留较为完好的传统建筑58栋,占建筑总数的28.02%;符合民居传统风貌,但局部略有改造的83栋,占建筑总数的40.10%,是恢复民居传统风貌整改的重点。芒景上寨为布朗族村寨,全寨共139户,其中传统风貌保留较为完好的传统建筑31栋,占建筑总数的19.42%;符合民居传统风貌,但局部略有改造的68栋,占建筑总数的48.91%。芒景下寨为布朗族村寨,村落依山而建,所调研的现状民居为74户共计79栋民居建筑。其中传统风貌保留较为完好的传统建筑22栋,占建筑总数的27.85%;符合民居传统风貌,但局部略有改造的48栋,占建筑总数的60.76%。



芒洪村全景



芒洪村A型民居


芒洪村B型民居



芒洪村C型民居


芒洪村D型民居


三个村落受相同的因素影响存在以下病害及问题:大部分文物建筑因年久失修及后期不当人为改造,屋面瓦件酥碱残破,普遍存在漏雨现象。其中局部民居建筑墙体被改造为非原状红砖砌体,严重破坏文物本体特征,现存椽子、挂瓦条等木构件多处糟朽;门窗、地面、墙体做法等已非原状做法,破坏了文物建筑的真实性;单体建筑使用晒台多数已被后期改造为砖混结构,导致民居原始特色严重缺失;后加设基础设施多为外设,样式较影响民居建筑整体美观及协调性,与文物建筑风格不协调;文物建筑相关环境风貌脏乱,与文物建筑风格难以协调,亦破坏了文物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综上所述,急需对芒洪村等三个村落中的建筑及相关环境进行修缮整治,通过对文物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评估,根据不同残损程度,作以下修缮方案:针对文物建筑的地方做法,进行详实的测绘,并根据传统做法对文物建筑进行修缮,选材与原状一致,减少更换量,以剔补方式进行修缮以沿用;后期改造的与文物环境不协调的建筑进行外立面的整修,对外设电力系统进行入地,部分设施进行拆除或另设地点安置,以保证文物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014年8月开始进行现场勘查测绘。2015年2月,根据勘察情况编制完成三个村落的修缮方案。2015年4月修缮方案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Copyright 2020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滇ICP备19004953号-2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578号

友情链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