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景迈古茶园勐本村、翁洼村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工程
发布时间:2017-07-22     阅读数:4111次    来源:原创
分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迈古茶园位于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景迈山,距澜沧县城72 公里,东邻西双版纳勐海县,西邻缅甸。古茶园规划范围约17705 公顷,涉及惠民镇南部的景迈、芒景、芒云三个行政村,主要由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汉族组成。景迈古茶园内有景迈行政村下辖的景迈、竜蚌、南卓、班改、勐本、芒埂、老酒房、糯干和芒景行政村下辖的芒洪、翁基、上寨、下寨、翁洼、那乃等14个传统村寨,世居民族人工驯化、栽培古茶树的历史已有1300 多年。景迈古茶园是中国古茶林与传统村落相互依存关系保存最完整、古茶林分布面积最大的茶文化景观遗产地。景迈山作为古树茶原产地,不论是茶山、森林、河流、田地和以种茶制茶为生的原住民及其生活其中的村寨都一直延续着各自的用途和功能。

根据唐吏樊绰的《蛮书》中对普洱茶的记载,最晚在公元7 世纪,布朗族人已开始人工驯化并小规模栽培茶树,开启了景迈山地区人工种茶的历史。景迈傣族相对于芒景的布朗族来说是后来者,在他们之前,布朗族在景迈山地区已扎下根来。而在傣族进驻之后,由于傣族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对芒景布朗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慢慢渗透到布朗族的日常生活及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使今天两族之间很多习俗都有相通之处。



勐本村被部分改造后的民居


勐本村位于景迈山山脊北侧,是以傣族居民为主的傣族特色村落。村落被古茶林环绕,南面高点为村落入口,入口处有菩提树,现已不见寨门及撒拉房。寨心位于村落中南部,入口的东北面,寨心东北面约500米处有一佛寺。村落内有一条主路连接入口、寨心、寺庙,东西贯通,宽约5米,可通行车辆,其余连接道路为自然踩踏步道。村落民居126户,民居之间左右对齐,间隔约3米,建筑屋脊相互平行,沿寨心、主路、地形分布。

翁洼村位于景迈山中部,是以布朗族为主的布朗族特色村寨。村寨由北向南分为上、老、下寨。上寨在最北,民居建筑间随等高线分布,较为稀疏。老寨是翁洼村的中心,寨心就在老寨的中心,翁洼村中时间最久的民居建筑都集中在老寨。老寨民居建筑以寨心为中心依地势环绕分布,民居之间左右对齐,间隔约3米,建筑屋脊相互平行。下寨范围较小,约有20户平行分布在老寨的东南面。



翁洼村传统民居之一



翁洼村传统民居之二



翁洼村传统民居之三


勐本村与翁洼村虽然分别为傣族村落和布朗族村落,但两个村落的建筑在建筑形制、用材、体量上都较为相似,因信仰不同仅在部分构件的造型、室内装装饰上有所不同。一层为干阑层,主要用于杂物储藏和家畜饲养,揉茶、炒茶等制茶工作也在一层完成。二层为火塘、卧室和晒台(傣族称掌台)。建筑结构采用梁柱体系承重,室内结构露明,屋顶形式为歇山顶。建筑材料以木、竹、缅瓦为主,木材以红毛树、栗树或松树为主,脊饰做成牛角样式。因建筑所处环境多雨湿润,虫蚁较多,建筑木构件易腐坏、残破,及宗教民俗文化影响,民居建筑一般50 年左右更新置换。



建筑一层竹篱墙



建筑一层空间情况


勐本村与翁洼村的传统建筑面临的问题都为自然环境对建筑材料的侵蚀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旧技术之间的冲突。受景迈山高温多雨、日照时间长以及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传统建筑构件易朽烂,多出现在屋面、墙面和一层柱根,导致屋面漏雨、梁柱结构失稳等情况。同时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现代生活的进入,传统建筑与现代化生活需求产生冲突。



村口的电路箱



屋面的青苔



制茶老人


为保存传统民居建筑传统样式,最大限度的协调传统建筑与居民对现代化生活的需求,保存延续景迈山这一活态遗产,就景迈山古茶园中的勐本村、翁洼村进行了历史背景调查、环境调查、勘察测绘,并根据文物建筑的保存和使用现状,结合今后的利用发展趋势编制了保护方案。方案除了对建筑采取最小干预的维护,如局部修整、归安就位外,对民居建筑的生活生产环境进行了改善,包括对屋面局部加装亮瓦,弥补室内采光不足,按晒台传统构造适当增加晒台面积以满足晒茶需要,增加简易卫生间以满足居民生活卫生需要等。本次设计方案对景迈山大部分村落进行了调查,收集整理各村落传统建筑保存和使用现状,对勐本村11户,翁洼村68户传统民居进行了勘查记录,2016年12月完成该项目的野外现场勘察、测绘、照片拍摄和相关资料收集工作,且在上述基础上完成了勘察报告、实测图、修缮方案的编制上报,2017年4月通过云南省文物局审批,进入概算申报阶段。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Copyright 2020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滇ICP备19004953号-2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578号

友情链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