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明桃园墓葬
发布时间:2021-02-04     阅读数:21481次    来源:原创
分享:

2015年4月,我所主持对嵩明县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银翔云南汽车产业园项目建设用地进行了文物考古调勘,通过此次调勘工作,在项目用地西南部一小地名为桃园的缓坡上发现一处元明时期的古墓群。5月至6月,为配合工程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我所联合嵩明县文物管理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

古墓群所在的缓坡南高北低,东西呈内凹的弧形,范围内墓葬分布密集,分为火葬和土葬两种丧葬形式。两种葬俗的墓葬各有集中分布区。火葬墓集中分布在坡顶,位置较高。土葬墓集中分布在半坡处,位置较低。坡顶和半坡的过渡地带,两种形式的墓葬交错分布。墓群范围内地层堆积简单,约20厘米的耕土层下即为生土,两种形式的墓葬均开口于耕土层下,打破生土。本次发掘共发现并清理墓葬1566座,其中火葬墓1348座、土葬墓218座,出土随葬器物1000余件。

火葬墓分布密集,打破关系极为复杂。因为埋藏较浅,在农田改造过程中破坏十分严重,近三分之一的墓葬上半部被破坏,部分较浅的墓葬仅残留底部。火葬墓多为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墓坑,直壁,平底,其内放置骨灰罐。墓坑面积不大,其径长多比其内的骨灰罐直径长出约10厘米。有单人葬、二人合葬及三人合葬之分。另有一方形火葬墓,六面用砂石板拼砌,较为特殊。单人葬的墓坑均近圆形,合葬墓均为椭圆形。某些墓葬底部或侧面放置有石块或青砖。较早的墓其墓坑填土夹杂大量的炭屑,较晚则均为挖墓坑时翻出的土,但某些墓坑的底部故意放置木炭。从这个情况来看,早期焚烧尸体可能就在墓坑附近,而往后焚烧和埋葬应该在不同的地方

作为葬具的骨灰罐形式多样。质地有灰陶、绿釉陶、黄釉陶、青釉陶、青瓷、青花瓷等,器型有罐、壶、瓶等,并有内外罐相套和带底座的情况。从发掘的情况来看,较早的火葬墓其葬具均是专门生产的明器,表面多装饰莲瓣纹、附加堆纹、十二生肖等,少数有彩绘人物图案。到后期开始出现各种生活实用器,比如用瓷罐盛放骨灰,用瓷碗作盖。多数葬具表面有朱书梵文。葬具内盛放骨灰和随葬器物,某些还将稻谷或糠灰放入其中。大块的骨头上有朱书梵文和贴金的现象。随葬器物主要有海贝、铜片以及墓主随身佩戴的料珠、戒指等器物。

土葬墓均为小型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葬宽度在80厘米左右,长度200厘米左右,未发现封土堆,部分墓葬带长方形小头龛。另发现一带头龛的墓葬,其四壁和葬具之间的缝隙用石灰填充。墓葬分布亦较密集,墓葬之间多有打破关系。土葬墓人骨保存较差,从残留人骨来看,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另有个别墓葬为两人合葬。集中分布区的墓葬方向多为南北向,头在高处,过渡地带的墓葬方向差别较大,东西向、南北向均有。墓葬均有葬具,但大多已腐朽殆尽,仅剩铁棺钉。墓坑填土均为挖墓时翻出的土。墓坑底部或棺内底部发现有铺垫木炭的现象,这点同某些火葬墓相似。棺内大多有头枕,其材质多样,有方形泥坯、青砖、筒瓦、板瓦、陶罐口沿、木炭等。随葬器物较少且简单,多位于头端墓底、头端填土中以及头龛内。器型最多的是瓷碗,另有铜镜、料珠、铁剪刀、钱币等器物。出土有钱币的墓葬仅有两座,一座出土的钱币为刻划有“阿弥陀佛”和“西方接引”的风水钱,另一座出土有“弘治通宝”以及云南本地发行的“太平通宝”、“太官通宝”、“水官通宝”、“开元通宝”。

根据发掘出土的器物推断,桃园古墓群的时代在元明时期,其中明代的墓葬占绝大多数,某些墓葬可能晚至清代早期。火葬墓与土葬墓的时代大体相当,但火葬墓出现较早,可至元代,土葬墓进入明代之后开始出现。两种葬俗的墓葬在一段时间内共存。

桃园古墓群3000平方米发掘了1566座墓葬,这说明当时此处集中居住有大量的人口。《明史·地理志》记载“嵩明州洪武十五年三月改曰嵩盟。成化十八年复故。东北有罗锦山。东有秀嵩山。西北有东葛勒山。东南有乌纳山,牧漾水出焉,西南入滇池。又东南有嘉利泽,亦曰杨林泽。又西有邵甸河,汇九十九泉,至昆明为备龙江。西有邵甸县,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州,寻废。东南有杨林县,成化十七年十月废。又东有杨林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五年置。又西有兔儿关巡检司。西南距府百二十里。”从地理位置来看,桃园古墓群与杨林县大体相符。在发掘时还常听当地百姓讲,附近有“梁王城”。“梁王”是元代的人物,但云南百姓经常将很多历史遗迹、山川河泽附会到“梁王”身上。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桃园古墓群和明时杨林县可能存在莫大的联系。

联系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季宏路4069号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Copyright 2020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滇ICP备19004953号-2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578号

友情链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