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红山墓地
发布时间:2025-01-10     阅读数:4809次    来源:原创
分享:

红山墓地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满江街道办满江社区上洱阳村北侧的红山西麓,距离洱海1.4公里。为配合大理至攀枝花铁路引入大理枢纽工程建设,2023年3月至6月,我所主持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发掘运用考古测量仪全面测量和采集遗址遗物、遗迹及地层资料;运用RTK测量定位,三维数字记录,依托考古工地数字化平台强化信息管理,发掘数据、图纸、照片、视频等纳入数据库进行管理和应用;运用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全面获取遗址三维信息,为后续的资料整理、研究及展示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号墓葬


墓葬群位于红山西侧的缓坡地带,范围内墓葬分布集中,分为火葬和土葬两种型式。两种葬俗的墓葬各有集中分布。火葬墓集中分布在发掘区域的东南部凹地,在坡地改梯田的过程中经幢和碑被挪动过,此次发掘中这几个探方也有经幢在表土层中,证明这些经幢被挪动过。土葬墓集中分布在发掘区域中部,位置较低。两种形式的墓葬在发掘区域中部交错分布。

发掘区域内地层划分为六层:①表土,红褐色,土质坚硬,结构紧密,厚14~57厘米。包含有植物根茎.现代生活垃圾;②灰褐色,土质较疏松,厚37~70厘米。包含大量现代生活、建筑垃圾,火葬罐残片;③红褐色,冲积层,厚16~80厘米。夹杂大小不一的石子,结构紧密;④浅红色,冲积层,厚0~50厘米。夹杂大小不一的石子;⑤黑褐色,结构紧密,厚0~35厘米。整个探方均有分布,堆积由东南往西北角倾斜东南角有缺失,包含有大量绳纹、网格纹夹砂陶片;⑥黄褐色,结构紧密,厚20~35厘米。包含有大量小石子,夹杂炭屑。

发掘共发现清理墓葬108座,其中火葬墓98座,土坑墓10座,出土随葬品260余件。



26号火葬墓


火葬墓平面多为圆形、椭圆形墓坑,直壁、平底,其内放置骨灰罐。有单人葬和二人合葬之分。较早期的墓葬填土包含有大量碳屑,较晚期墓葬填土为挖墓坑时翻出的土。从这个情况来看,早期焚烧尸体可能就在墓坑附近,而往后焚烧和埋葬应该在不同的地方。作为葬具的骨灰罐形式多样。质地有灰陶、绿釉陶、黄釉陶、青釉陶、青瓷、青花瓷等。器型单一,以大小不一的罐为主,并有内外罐相套和带底座的情况。从发掘的情况来看,较早的火葬墓其葬具以各种生活实用器为主,到明代开始出现专门生产的明器如绿釉罐、内外套罐等,表面多堆塑莲瓣纹、莲蓬纹、璎珞纹、宝相花、附加堆纹、十二生肖、仪仗俑等。用瓷罐盛放骨灰,用瓷碗(碟)作盖。葬具内盛放骨灰,大块的烧骨上有朱书梵文和贴金的现象。



散落的墓碑



牵马俑


土葬墓均为砖室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包含单人葬和双人合葬墓两种,宽60~200厘米,长150~220厘米,深25~82厘米,未发现封土堆,部分墓葬带长方形头龛,大部分墓底均有腰坑,土葬墓人骨、葬具均保存较差,从残留的人骨判断多为仰身直肢葬,墓葬方向多为东西向,头在高处。墓葬均有葬具,但多已腐朽殆尽,仅剩棺钉。墓坑填土均为挖墓时翻出的土。棺内大多用筒瓦作头枕。随葬器物单一,多放置于头龛、脚龛、四肢两侧、胸前等。器型以瓷碗、瓷罐为主,另有纽扣、铁剪刀、铜镜、铜镯等。

此次发掘出土的器物不多,但却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根据发掘出土的器物和与周边已经科学发掘的火葬墓群比对判断,红山墓地的时代在南诏晚期至明末清初,其中明代中晚期墓葬占绝大多数。此次发掘丰富了洱海区域乃至周边火葬墓地的文化内涵。同时,埋葬方式的多样性及火葬、土葬两种葬俗在一个狭窄空间的碰撞,也使我们能够对相应历史时期内该地区丧葬习俗的特征及其演变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


联系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季宏路4069号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Copyright 2020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滇ICP备19004953号-2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578号

友情链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