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门前这条路(11月)
发布时间:2016-12-19     阅读数:8201次    来源: 往月发布
分享:

李苑馨


    前几日,与家中长辈偶然谈及昆明几处老街道,老街道的名称、街道上的老建筑、以前住过的老房子。默然觉得生活在城外的人对昆明城的第一印象大都是气候、滇池、美食,而对于生活在城内的人街道才是家的归属,家门口的这条街记录着每一天的生活,有熟悉的邻居,门前过往的路人,被拆迁的老宅子,即将搬入的新楼房,从过去到现在,昆明街道的样子才是昆明城真实的样子。

    街道是一个城市的经脉,记录了城市从最初的规划、布局到随着时代更迭,新老文化碰撞、融合、发展的过程。以我的浅薄难以理解和看全,只能先来扒拉一下这些有趣的街道名称,望能窥见其中一二,首先来扒一扒家门口(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这几条街。

    近华浦路,北至麻园铁路(窄轨滇越铁路麻园段),南到大观楼。名曰近华浦,其实就是因为其通至大观楼片区,大观楼片区又名近华浦因地处草海,为滇池近水之滨,又靠近昆明城内五华山,故名近华浦。而近乎铺路应该是从清康熙年间始建大观楼而逐步建设起来的,在解放前后周边大多还是农田,后因城市经济发展需要逐步扩张发展起来。我这一代昆明人大多却只知大观楼不识近华浦。

    沿近华浦路向南走,从单位出发要先经过白马庙再到大观楼,白马庙是原白马村附近一片地域的总称。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已很少有人再这样称呼它,而是简化为“白马”或叫“白马小区”。相传白马庙建于清初,古时滇池中有两匹白马,常于夜里到此地吃庄稼,民甚怨尤,一游方和尚见此情景,遂建庙宇,塑一对白马,及两神人擒拿二白马状,遂称白马庙,但白马庙去哪里就不可得知了。我只记得小时候往白马庙过,在路中心高台上有一白马雕像,便一直认为是因为有了这白马雕像而叫“白马”,现在才知道是因为有故事的白马庙。

    沿近华浦路向北穿过人民西路,便是茭菱路。“茭菱”二字是现在路牌上的名字,查了查资料,这条路原为“交林路”,不知为何改为茭菱,让我觉得是因为这个地方以前盛产茭与菱而得名。其实交林路在解放前都是农田,1949年后,由于省交通厅、省农业机械研究所、省林业厅运输公司车队等单位相继在这里建房,又逐渐形成道路,1979年时才以路两端交通厅、林运公司单位首字得名。

    昆明城内有许多街道名称看似光怪陆离却均有其典故和其身后深远的城市历史、环境历史。如潘家湾,明初时这里是一片与滇池相连的湖湾,明末滇池水位下降露出土地形成农田,后移民迁入成为村落,村内以姓潘的人家居多故而得名;螺狮湾,明初这里还是滇池的一个湖湾,因螺壳成堆而得名,1949年官僚张邦翰以凤凰曾在这里栖息的传说更名为凤翥村,后又因容易与城西凤翥街相混淆于1983年复名为螺狮湾;先生坡,南起翠湖北路北至交林街,因清末每逢乡试各府州附贡院应试的秀才(民间称先生)多住在巷内驿馆里,得名先生坡;高地巷,北起圆通街南接螺峰街,因明末时巷中建有高帝庙,故名高帝巷,后谐音讹传为高地巷;甬道路,在市区中部云瑞公园南侧,因清初是云贵总督府门前的甬道,故名,音乐家聂耳便出生于此街。

    每一代昆明人在穿过这些老街时,若驻足回望,是否都能听见、看见发生在这条街上的熙熙攘攘、悲欢离合,在这条街中发生的变迁,这座古城的历史。他们是历史亦是今天,我们亦是今天也是未来。在“以车为本”的城市规划中为满足现代发展的需求,老街道在不断被拆除、扩展,那么对于老街名称的保留、保护,就是对老昆明城的一种怀念,对文化遗产的一种延续。


    注:部分图文资料来源于《云南省昆明市地名志》及网络。


    解放前昆明市图


    南屏街历史照片


    南屏街历史照片


    拓东路历史照片


    今天的拓东路


    近华浦路尽头(麻园铁路段)


    近华浦路尽头(麻园铁路段)


    现在的交林路


    交林路上的云南省林业规划调查局


    今天的先生坡


    改造中的甬道路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Copyright 2020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滇ICP备19004953号-2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578号

友情链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