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胜大理会馆古建筑群迁移保护工程
发布时间:2015-07-05     阅读数:3708次    来源:原创
分享:

“会馆”是一个地区的同乡共同集资兴建,由同乡会管理,为本籍人士提供食宿,解危济困,联络乡谊的民办公益性机构。据民国《大理县志稿》的记载,大理人在外地兴建有13处“大理会馆”。永胜大理会馆位于丽江市永胜县涛源乡金江古镇金江街西端。其具体始建年代在文献资料中没有记载,根据对现存建筑平面布局及建筑特征的勘察分析,判断其属于清代中晚期建筑。古建筑群由正房、正房东西耳房、东西厢房、大门(戏楼)、大门东西耳房共8个单体建筑组成,为“四合三天井”的大理白族古代传统民居平面布局形式,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2006年4月被公布为永胜县文物保护单位。

永胜大理会馆正房坐北朝南,为单檐歇山青色筒板瓦顶,土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122平方米。前檐设廊,梁架下无天花之设。前檐下用斗栱,斗栱极富地方特色,两攒斗栱的小斗之间用雕花拽枋联系,斗栱之间用雕花栱垫板,翘头均做雕花。东、西厢房位于天井正中东、西两侧,为单檐硬山青色筒板瓦顶,两层土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101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前檐设廊。大门(又称戏楼)位于正房正前方,坐北朝南,为单檐歇山青色筒板瓦顶,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46平方米。两山面均为夯土墙及土坯墙。大门东、西耳房,平面呈长方形。前后檐檐柱间施木板门及槅扇窗,窗下设木质柜台,窗上设横披板及隔心板,两次间设木楼梯。


拆卸前大理会馆概貌


拆卸前正房前檐斗拱


大理会馆古建筑群均为土木结构建筑,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平面布局保存了清代大理白族传统民居建筑群的特点;二是地方及民居特点突出,瓦顶、正脊、吻、兽、垂脊、戗脊、山花、墀头及雕刻的处理和做法具有明显的大理白族建筑及装饰艺术特征;三是古建筑群建筑等级较高,正房采用了斗拱,大门主入口上设置了戏台,正房木构架工艺技术做法规整,用材粗大;四是木雕图案精美,技艺精湛。大理会馆是永胜乃至丽江境内会馆建筑中平面布局较完整、等级较高的清代白族传统会馆古建筑群,是研究大理白族建筑技术及文化艺术及在云南传播及影响的重要实例,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及文化价值。

由于大理会馆地处国家西部大开发建设项目鲁地拉水电站淹没影响区,水电站截流蓄水后,大理会馆古建筑群将被彻底被淹没。为配合鲁地拉水电站的建设,同时又能完整真实的保存其历史信息及价值,更好地保护文物,受云南华电鲁地拉水电有限公司委托,我所承担了大理会馆迁移保护工程的勘察、测绘、设计及组织实施工作。

在迁移保护工程的勘察设计中,新址的选择至关重要,经过多方案比选及论证后,最终确定于移民搬迁新集镇金江坪12区中部的仿古街面上进行复原保护。大理会馆迁移前保存的建筑有正房、西厢房、大门及大门东、西耳房。大门东、西耳房除装修属人为改装外,其余部分保存相对完好;大门被人为过度改造,原来的歇山瓦及部分梁架被拆毁后,被改为两坡顶;正房东西耳房、东厢房均被人为拆除,但仍然保留了梁架、屋顶、墙体、柱础等遗迹。整个建筑群在历经多年风雨后,均有严重残破,结构安全性及稳定性堪忧。在勘明大理会馆现存状态,分析其主要威胁及病害原因后,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迁移保护方案和复原重建方案:对已毁的正房东西耳房、东厢房进行复原,对现有的正房、西厢房、大门及大门东西耳房进行搬迁复建。

首先进行现场测量,获取了大理会馆现存各建筑的现状全面细致的空间尺度及图纸数据,基于现场的测量分析,理清了大理会馆古建筑群布局、各单体建筑的特点及构造做法。在对其进行了结构稳定性的分析后,明确了现存各个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较好,无需对结构做大的处理,只需对现存建筑的主要结构进行拆卸搬迁。同时通过对建筑物本体的测量,发现正房两次间均有升起,且会馆内的建筑物除前檐外的其它三个檐口下及两山墙面均画有水墨画,为典型大理白族做法。

其次对现存的各建筑进行了详细勘察,发现以下隐患:屋面瓦件酥碱、破裂较为严重,导致瓦顶渗漏,木基层糟朽;梁、枋开裂变形及糟朽;原状建筑风貌残存不全,后期使用过程中人为改造较为严重;墙体残破;室内及天井地面的不当维修和后期使用过程中人为改造,改变了室内及天井地面原状。

最后基于上述勘察结论,根据相关规范和法规,制定出了大理会馆古建筑群的迁移保护方案和复原重建施工图设计。


拆卸前和竣工后的正房格扇门对比


迁移保护工程设计及工程实施,首先要进行全面仔细的勘察、测绘,编制勘察报告,制定拆除及运输方案;第二,进行迁移及新址的复原重建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包括基础工程、水电工程、正房、西厢房、大门东耳房、大门西耳房迁移保护工程,正房西耳房复原重建工程、正房东耳房复原重建工程、大门复原重建工程、场地地面、绿化工程等十个方面的设计内容;第三,对现存的正房、西厢房、大门及大门东、西耳房进行保护性拆卸,原有构件经检测达到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的继续使用,不能继续使用者责按原状更换和补配;第四,对编号拆卸下来可用的构件进行保护性搬迁运输,由原址经金江街西端的便道至现有公路,然后经现有公路进入到新址临时堆放点,分类堆码,以待复原时用;第五,按迁移及复原重建施工图设计,全面复原大理会馆古建筑群,包括已毁的正房东、西耳房、东厢房。在整个迁移保护及复原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法规及标准,尽量使用建筑物本体的原构件,最大限度的保持建筑群的原状风貌及特色。


竣工后的大理会馆全貌


竣工后的大门及东西耳房正立面


竣工后的正房正立面


竣工后的正房东西耳房山墙及水墨画


该项目于2010年1月完成该项目的野外现场、勘察、测绘、照片拍摄和相关资料收集工作,且在上述基础上完成了勘察报告、实测图、拆除及运输方案的编制。2012年9月完成了新址复原重建方案及施工图的设计工作,2012年11月获得云南省文物局评审通过。2013年4月26日至5月9日完成原址文物建筑的拆除、运输工程,2013年4月10日至2014年4月20日完成主体建筑的搬迁及新址复建工程,2014年5月24日完成古建筑群整体复原重建工程,2015年6月26日通过了竣工验收。



竣工后的正房瓦屋面、脊饰


竣工后的正房廊心墙墀头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Copyright 2020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滇ICP备19004953号-2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578号

友情链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