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实验室科技保护工作
发布时间:2017-12-31     阅读数:4049次    来源:原创
分享:

文物修复实验室完成了馆藏文物的保护处理、出土文物现场保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三维数据采集以及岩画的科技保护工作。

一、馆藏文物保护工作

一是我所馆藏青铜器的保护处理。我所馆藏的青铜器在出土时大多未进行保护处理,出现了粉化、锈蚀加重现象,实验室文保人员对馆藏青铜器按计划进行保护处理,包括资料记录、除锈、缓蚀、封护、标签更换等步骤。今年保护处理的青铜器共有267件,种类有剑、戈、矛、斧、镦、锄、釜等。

二是晋宁区博物馆馆藏青铜器的保护处理。晋宁区博物馆馆藏的79件青铜器在出土时未进行过除锈处理,这些器物一部分属于石寨山墓地出土,一部分为文管所征集得到。应晋宁区博物馆的要求,2017年11月,实验室文保人员对博物馆的一名工作人员进行了系统的青铜器保护培训,包括药品配制、修复档案建立和实际保护流程操作。对全部青铜器进行了科学保护,并对部分大型器物进行了修补做旧处理。

三是澄江县文物管理所馆藏金属器的保护处理。澄江县文物管理所馆藏的金莲山、学山墓地出土的1100余件金属器,主要是青铜器,类型有剑、戈、矛、钺、镞、斧、锛、凿、削、扣饰等青铜器出土时仅进行了简单的处理,目前锈蚀粉化严重。应澄江县文物管理所的要求,2017年11月,实验室文保人员对该所两名工作人员进行了保护培训。对1100余件青铜器进行了科学保护处理,并对20余件器物进行了粘接、补配、做旧等处理。该所两名工作人员参与了保护工作,初步掌握了保护青铜器的流程方法。


晋宁区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修复前


晋宁区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修复后


澄江县文管所馆藏青铜器修复前


澄江县文管所馆藏青铜器修复后



实验室青铜器培训


二、出土文物现场保护工作

完成了晋宁区上西河遗址出土的汉代井栏保护。上西河遗址发掘时,考古工作人员在清理第0502号探方北部时发现用方木相砌“井”字型的井圈,保存较好。方木长120厘米、宽12厘米、厚12厘米,有6层,共80厘米厚。下部为圆形陶井圈,共5层高146厘米,每层直径64厘米,高28厘米,厚3厘米。井栏埋藏位置距离地面约6米,处于地下水位线以下,木材长期受到水浸泡,已属于饱水木器,木材内部纤维素发生降解,发掘后必须保存于水中,自然干燥后将发生严重收缩。为了便于博物馆保存和参观,实验室文保人员对其进行了脱水处理,因脱水处理周期较长,目前尚处于脱水处理中。



晋宁区上西河遗址出土的汉代井栏保护


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三维数据采集工作

三维激光扫描是利用激光测距记录被测物体表面大量密集点的三维坐标、反射率和纹理等信息,快速获取被测目标的三维空间信息的现代测绘技术。以往保存古建筑等文物信息主要依靠人工测绘、照片等方式,这些保存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出建筑文物的信息,比如墙体局部变形,或有空洞等。按照传统的测绘方式,这些特征基本被忽略,进行激光三维测绘,就可以完整保留这些信息。通过三维激光测绘可以取得的信息有彩色点云数据、CAD测绘图、壁画深度信息图、穿墙透壁图和三维整体模型。

2016年10月,我所成立了三维数据采集工作组,目前成员共5人。2016年10月开始设备购置和培训工作,11月下旬开始进行实地测绘,12月下旬结束室外测绘并转室内进行数据处理工作,2017年11月结束全部处理工作。共完成了建水县指林寺、双龙桥,剑川县灵宝塔,云龙县安居桥、关帝圣君桥、惠民桥、水城藤桥、通京桥、小铁桥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昌淦桥共10处文保单位的三维数据采集工作。



建水县指林寺大殿三维激光扫描点云图像


四、岩画的科技保护工作

完成了它克岩画的科技保护工作。岩画位于玉溪市元江县青龙厂镇它克村东北的扎营峰南麓,长19.5米,高3米,绘各种图象92个。它克岩画发现于1985年,经专家考证,成画年代为距今三千年前后的原始社会晚期,画面描绘了古代人类的图腾崇拜以及生产、生活情景,是少见的艺术珍品和研究古代人类社会的宝贵资料。1987年12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80年代采用了不当的保护措施,造成岩画区域上部泥浆覆盖。受元江县文化馆委托,我所实验室文保人员多次到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后提出了保护方案。方案的内容涉及岩画的现状调查、病害分析、科学保护实验、保护工程实施步骤等方面。目前保护方案已提交至云南省文物局进行审核论证。



它克岩画现场清洗实验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Copyright 2020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滇ICP备19004953号-2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578号

友情链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