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朱提故城遗址
发布时间:2025-01-10     阅读数:4878次    来源:原创
分享:

朱提故城遗址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太平街道永乐社区诸葛营村,地处滇、黔、川三省交汇地带,是汉晋时期朱提县(郡)治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遗址由城址和城外聚落及手工业区等构成,城址平面近长方形,南北轴线方向约40度,东西宽约165、南北长约220米。2022年,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对朱提故城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大致确定了城址四边城墙和城壕的位置,并初步了解了其始建、结构和筑造方式等情况,另外还发现城址西城门。2023年,按照考古工作计划对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揭露面积1000平方米,分5个(Ⅰ~Ⅴ)地点。



遗址发掘地点示意图


第I发掘点因现代坟叠压,仅以探沟形式发掘了城外壕沟。在壕沟中部发现一竖立的木桩,桩底垫础石。初步推测,此遗迹可能和木桥有关。

第Ⅱ发掘点发现磉墩(础坑)东西4排、南北13列。磉墩内填石块和砖块,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面积一般在2平方米以内。因磉墩分布密集,间距多不到2米,其上建筑或类似于干栏式结构。

第Ⅲ发掘点的西城门去年即已发现,此次对其进行了全面揭露。为过梁式结构,门道进深约5、宽约4.85米,大致分早晚两期。早期南北两壁底部砌砖,其上局部可见木炭痕迹,或为地栿残留。晚期门道略有偏移,地面抬高,于内外门口两边对称置础石,础石下有础坑。外门口处中间立将军石,两边安放石门砧,石门砧紧挨外侧础石。南边的石门砧由一块残碑改制而成,碑侧面和正面残存动物浮雕,正面还有少许碑文。西城门内发现磉墩、散水等建筑遗迹。磉墩内填石块和膏泥状土,口部平面多呈方形,边长近2米,个别表面尚存础石,已揭露南北2排,东西4列,中心距约5.5米。散水主要以绳纹瓦片砌筑,走向与磉墩排列一致。该建筑紧靠城门和城墙,从磉墩、散水等遗迹的分布和走向看,可能与早期门道同时使用,彼此关系密切。

第Ⅳ发掘点揭露出汉晋时期的夯土基址,还于其旁侧发现规模较大的南北向沟壕,清理部分东西宽4米(西部延伸出发掘区),深约3.5米。沟壕东壁呈规整斜坡状,推测是人为挖掘或利用原有低洼地修整而成。该发掘点还发现一些唐宋至明清时期的遗迹,有瓮棺墓、井、路、灰坑等。

第Ⅴ发掘点位于城址东南方向,紧靠前河,发现和制铁有关的炉基、灰沟等遗迹,并出土较多的炼渣。



考古发掘现场


此次发掘出土遗物有大量的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以及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金器、漆器、木器、竹编器、骨器、珠饰、钱币、木简、炼渣等。瓦基本都为绳纹瓦,凹面多见布纹。瓦当当面一般施云纹,周围施波折状芒纹或短线纹,部分带“吉羊”铭文。陶器多泥质灰陶,也有夹砂黑陶或灰陶,器类包括罐、釜、盆、纺轮、饼、网坠、丸等,另见一些和冶铸有关的红色陶模。铜器主要有镞、弩机构件、圆环、泡钉、印章、摇钱树残片等。钱币有五铢、大泉五十、布泉等,布泉具北周特征。漆木器均残甚,部分漆器为夹纻胎。骨器有簪等。个别珠饰为动物造型。瓷器和铁器均残甚或锈蚀严重,器形多不辨。木简亦均残,但部分字迹尚存。发掘还出土不少动植物标本,包括木材、植物种子、动物骨骼等。



出土“吉羊”铭文瓦当


出土“立义行事”铜印


通过此次发掘,确定城内西部和西南部均有较大型建筑分布,搞清了城址西城门的形制和结构,了解到城内尤其是北部曾有较大的人工沟壕遗迹。这些发现,对认识和判断城址总体形制布局,以及城内地形、设施等,均有重要意义。出土的大量遗物及各种标本,亦加深了我们对遗址文化内涵及年代和性质的认识。从各方面看,城址的始建年代不晚于东汉,但此次发掘的城门及城内建筑多使用东汉时期的废弃建筑材料来筑造,因此它们的年代可能稍晚,推测在东汉晚期至蜀汉前后。


联系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季宏路4069号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Copyright 2020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滇ICP备19004953号-2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578号

友情链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