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玉碑地遗址
发布时间:2013-06-13     阅读数:13454次    来源:原创
分享:

玉碑地遗址位于昆明市东川区铜都街道办事处营盘村南,处于金沙江支流的碧谷江西岸一独立台地上,遗址面积约18000平方米。2013年3月至5月,我所主持完成了玉碑地遗址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300平方米。

发掘采取探方和平面发掘法相结合的办法,目的是力争将同一时期内遗迹现象的平面布局呈现出来。对绝大部分土样进行干筛,并分类进行统计;对重要遗迹单位内的堆积采样进行浮选,全程采用全站仪进行测绘,并采用File maker Pro 建立玉碑地遗址的数据库。

发掘取得了重大突破,揭露出房屋、灰坑、柱洞、活动硬面及瓮棺葬等遗迹,并出土了陶器、青铜器、石器以及动物骨骼、矿石炼渣和炭化稻等重要遗物,同时基本摸清了遗址的分布范围。玉碑地台地为南北向长条形,东西两侧地势较低,中间略高,呈缓坡状。发掘区位于遗址中部偏西。文化层堆积为台地中间薄,两端厚。文化层厚从0.5米至3.0米不等。

发掘共清理房屋15座、灰坑49座和瓮棺6座。房屋均为圆形半地穴或浅地穴式房屋,地穴深约0.1—1米。房屋地穴周围均分布有柱洞,中心部位有一个较深的中心柱洞,柱洞旁有烧火遗迹,推测是火塘位置所在。房屋直径一般为4米,较大者为5米。屋内地面平整、屋面坚硬,部分房屋居住面边缘发现有凹槽及小坑,凹槽皆位于房屋东侧,推测其用途为汇聚或者排泄雨季穴壁所渗漏的雨水。地穴周围土质较为坚硬,部分可能用做房屋墙基,在地层及灰坑堆积中曾发现部分经烘烤且质地坚硬的土块,推测其可能为已损坏的木骨泥墙残块。房屋内堆积出土物较少,房屋是用于居住或作为作坊使用?有待进一步研究(采集的土样尚未完全浮选,浮选可能为我们提供相关的信息)。此外,在探方中还发现数量较多的柱洞,但大多无排列规律可循(尤其西面地势低洼处较多)。柱洞一般边壁明显,部分柱洞底部垫有碎石、陶片、石板及红烧土块等,柱洞内填土多为细沙土,较为疏松,部分柱洞底部及边壁较为坚硬,明显经夯实;灰坑49座,大多数为圆形,有少量呈不规则形和长条形。部分灰坑形状规整,边壁明显,填土内发现有炭化稻等遗物,个别灰坑壁上抹有红色粘土,可能作为窖穴使用;瓮棺6座,部分瓮棺保存完好,多个瓮棺内清理出遗骨,W6随葬有玛瑙、绿松石等饰品。从层位上看,这些瓮棺是玉碑地遗址最晚地层中出土的遗迹现象,应是该遗址废弃以后才作为墓地使用的。

出土器物比较丰富,有陶器、青铜器、石器和骨器。陶器绝大部分为夹砂灰陶,火候很高,大多为素面,部分陶片表面经抹光,纹饰陶较少,计有刻划纹、戳印纹、乳钉纹、方格纹等,器底大多有叶脉纹。可辨器型有罐、碗、豆等,罐分为双耳罐(?)、肩部带乳钉纹侈口罐和盘口长颈垂腹罐,碗为矮圈足,豆为矮柄,此外还有各种形制的陶纺轮。部分陶片因烧制温度过高,严重变形,断面上可见密集的气泡;青铜器主要为铜镞、铜针、鱼钩、铜锥、铜削等小件器物;石器发现有弧背石刀(双孔和多孔)、石镞、残玉镯等;骨器发现有骨针、骨锥和骨镞等。

此次发掘在地层和灰坑中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铜矿石、炼渣和铜块,并且在灰坑内及屋内硬面上发现有炼渣堆积层,遗址内无论地层还是遗迹单位内堆积着大量的灰烬,这些现象极可能反映了玉碑地遗址是一处青铜冶炼遗址。因发掘面积有限,此次尚未发现炼炉等遗迹。

通过对探方内地层及遗迹单位堆积土样的干筛,发现大量的动物骨骼,涉及动物种类繁多;发现的炭化稻和大量的植物种籽,有待进一步的分析鉴定。这些材料无疑将为还原当时的动植物环境及古人生业形态等提供大量的佐证。

玉碑地遗址的发掘丰富了云南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内涵,初步确定该遗址为战国时期及其以前的(包含青铜冶炼的)聚落遗址。已有的迹象表明其文化面貌(尤其陶器群)和已知的石寨山文化(滇文化)不同,极可能是金沙江支流小江流域一支新的考古学遗存(文化),进一步的认识有待对该遗址的材料进行整理和测年分析以后才能确定。该遗址的居民极可能从事冶炼(铸)行业,对研究石寨山文化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Copyright 2020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滇ICP备19004953号-2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578号

友情链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