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沙湾拿吉省Thengkham East遗址考古发掘
发布时间:2019-03-12     阅读数:3424次    来源:原创
分享: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文化厅(省文物局)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信息文化与旅游部遗产司文化领域合作(2017—2022)谅解备忘录》,应老挝国家信息文化旅游部遗产司的邀请,2018年12月1日至12月30日,我所与四川大学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老挝沙湾拿吉省维拉波利县sepon矿区的Thengkham East遗址进行了为期30天的联合考古发掘工作,同时开展了矿区局部地区的考古调查工作,取得了重要收获。



发掘区远景



发掘区航拍图


探沟、探方位置示意图


Thengkham是维拉波利县南部一座绵延数公里的大型山脉,位于sepon矿区中部偏北区域。根据老挝考古同行以往数年的考古调查,Thengkham山区已经发现了十几处遗址,每个遗址依据遗址位于Thengkham山脉的不同方位而有不同的命名。Thengkham East遗址位于Thengkham 山区东部一个平面近椭圆形的独立小山包的山顶,山体地势东高西低,地表覆盖着高大的落叶乔木和茂密的竹林,发掘开始时南面的遗址堆积已被现代采矿活动破坏。

为了寻找理想的遗址堆积地点,发掘开始前在遗址周围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勘探。通过调查,在后来发掘区东面巨型断面的底部发现了分布密集的16处古代采矿竖井,在断面的顶部则发现了少量文化层堆积。采用探沟法对残存文化层和保存稍好的古代采矿竖井进行了清理,确定巨型断面区域遗址堆积已被破坏殆尽。



巨型断面上残存的采矿竖井



残存的1号采矿竖井底部



2号探沟东壁地层



3号灰坑


残存的竖井平面呈椭圆形,井壁近直,底平,口径约1.5米,残深约2米。竖井四壁用木柱构架成八边形作为整体支撑,壁面再用竹或木贴附防护。在巨型断面顶部布设了两条探沟,勘探面积175平方米,划分出3个地层,其中②、③层为文化层,在残存文化层中发现陶片、炼渣、坩埚残片等遗物,特征与发掘所出同类遗物相同。

Thengkham East遗址的发掘采取常规的探方法,共布设正南北向10米×10米探方3个,实际发掘面积243平方米。为科学、全面、详实地记录发掘信息,在发掘过程中运用了无人机航拍、RTK精确测绘、三维建模等先进技术和方法。

本次发掘共清理遗址地层4层,第②、③、④层为文化层。发掘深度最浅0.2米,最深1米,因客观条件限制,整个发掘区仅南部探方的局部区域解剖发掘至生土,其余区域清理至第④层层面。遗迹仅发现灰坑3个,平面形状有圆形和不规则形两种,直壁平底,坑内遗物主要是陶片、炼渣、矿石和坩埚残片。发掘共出土陶、石、铜、木四种质地的器物及残片近3000多件(片),主要有陶片(1404片)、陶纺轮(2件)、坩埚残片(1392片);石斧(1件)、石锛(2件)、石范(1件)、砺石(3件)、石砧(2件);铜斧(6件)、铜锭(1件)、炼渣(504片);另外还有石片、矿石、木炭、烧土块、炉壁残片等。



地层中发现的陶器及铜矿石



铜斧



铜锭



石锛


 发掘出土的陶片全为夹砂陶,其中粗砂占比高达98%,陶色有黑、红、褐、灰、黄、深灰、浅褐、黄黑、深红等,以黄黑、黑和深灰色最多,占比分别为36.5%、16.8%和14.5%;纹饰相对单一,以篮纹、绳纹为主,有少量方格纹,但是制作技术成熟;从口沿残片看都是罐、钵、碗等生活用器。坩埚的质、色特征与陶片近似,全为夹粗砂,胎体厚重,陶色多灰色或灰红相间,外表光素无纹,没有烟炱痕迹,从结构上看至少有一部分坩埚是尖底。坩埚在遗址第②、第③层出土较多,存在大小以及功能用途的差别。石器皆为磨制,石斧、石砧和石范的发现与铜矿的开采以及铜锭的铸造密切相关。铜器器形单一,有斧和铜锭两种,铜斧皆为有銎斧,铜锭为圆形。

根据此前调查掌握的信息,sepon矿区在近几年的现代采矿活动中发现了不少古代冶炼遗存,这些遗存不仅数量多,分布范围大,而且遗迹遗物丰富,但是大多数遗物仅为开矿时偶遇采集所得,未曾经过详细的调查和勘探,少数遗址虽然进行过考古发掘,但发掘资料未见报告或报道,可供分析的信息很少,矿区古代遗存的整体面貌仍然不清楚,限制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为进一步厘清sepon矿区古代冶炼遗存的数量、分布范围,全面掌握遗址的文化特征、性质、年代等问题,推进中老双方在矿区的深入合作,发掘期间,我们对矿区内的Khengnon、Dragon Field、Pha Vat、Thengkam East的西南、东南部以及矿区周边的Sa Lok村、Thengkam East的东北部等遗址和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在Khengnon、Dragon Field、Thengkam East遗址东北部、Sa Lok村等地采集到石锛、炼渣、矿石等遗物,也了解到Pha Vat遗址在现代采矿过程中曾发现铜釜、铜锭和青花瓷片等信息。通过这些调查,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地点和目标。



石范



石砧


通过上述围绕Thengkham East遗址展开的一系列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我们得出以下几点初步认识。

第一,地下铜矿资源的富集程度决定了古代冶炼遗址分布的密度及规模。在发掘开始前的调查中,我们在Thengkham East遗址北面现代开采活动遗留的巨型断面上看到了呈带状分布的天然铜矿矿带,距离巨型断面不远就发现有古代采矿竖井,并且与矿脉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高度。沿着矿脉寻找遗址是这次发掘工作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提示。

第二,考古发掘证明Thengkham East遗址是一处采铜炼铜遗址,从技术角度看该遗址至少具备了铜矿开采、矿石冶炼、铜锭加工三个生产环节。根据我们调查掌握的信息,矿区内还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同类遗址,也许一个遗址就是一个独立的生产链,同时各个遗址之间又因为某些因素而紧密关联。

第三,矿区的个别遗址中还曾发现过墓葬,在这次发掘中我们也发现了疑似墓葬的迹象,这说明遗址的性质和功能并非固定不变,有的遗址在后期被用做了墓地,而被埋葬的很有可能就是参与冶炼生产的人群。

第四,对sepon矿区以开采冶炼铜矿为中心的冶金工业生产整体性的考古学观察需要开展更多有规划有步骤的细致工作。



篮纹陶片



坩埚口沿



炼渣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Copyright 2020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滇ICP备19004953号-2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578号

友情链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